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:父母向孩子借运
分类: 最新资讯
育儿词典
编辑 : 育儿知识
发布 : 04-14
阅读 :188
生活一地鸡毛,每个人都需要渠道倾泻挤压在心头的负能量。只是,对父母来说,这个渠道不该是孩子,也不能是孩子。作者 | 枫子知名心理学者李雪曾分享过一个案例。有个男孩,从4岁开始就腺体肥大,长达一年都要半夜咳嗽,咳浓痰,粉尘过敏,动不动就生病。父母带着男孩辗转各个大医院治疗无果,无奈只能带孩子去割了扁桃体。可男孩还是经常生病,情绪低落。父母操碎了心,却又无可奈何。在他们看来,男孩就是个讨债鬼,天生体质太弱。可李雪在了解情况后却有不一样的发现:男孩父亲要求高,动辄打骂,贬低,否定男孩。每次,男孩被骂得只能垂下头,从心底里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。而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父亲,则高高地昂着头颅,精神抖擞。这个过程,生命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到了大人身上,孩子的经络逐渐堵住,身体失去了该有的免疫力防护,自然疾病缠身。而这,其实就是父母在向孩子借运。借运的父母,因为自身能量不足,无法燃起对生活的希望,所以强行将自己的愤怒、焦虑、恐惧、委屈转移到孩子身上,通过吸食孩子能量为自己充电。之前就看过一个视频,爸爸跟女儿诉苦,说自己开大车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,一天吃一顿饭,都不舍得休息,就是为了给女儿一个更好的生活。爸爸越说越起劲,一字一句却像是一块块石头压在女儿身上,她重重地低下了头,双眼蓄泪,满是愧疚。还有个女孩,好不容易考了95分,当她兴奋地跟妈妈报喜时,妈妈却因为自己工作不顺,拿女儿撒气:“有什么好高兴的?人家都考双百,考个95分你好意思嘚瑟?”那一瞬,女孩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,快乐全无,只剩满脸的委屈与难过。作家刘继荣也曾自述,她曾经有一年多,每天都当着儿子的面直播“怨妇联播”,各种抱怨小职员的难,以及兼职主妇的累。她说完是好受多了,可儿子小小年纪,却变得消极悲观,一度感慨:“我笑不出来,人生太苦了!”来自父母抱怨、诉苦、迁怒,就像一场场“痛苦转移术”,宣泄完负能量的父母一身轻松,无辜的孩子心里却积满了痛苦和压抑。仔细想想,不免悲哀。作为大人,当我们遇见有人向我们投毒,吸食我们能量时,可以迅速远离。可孩子又能怎么办呢?他们只能默默咽下情绪垃圾,充当父母的“能量容器”,一点点失去孩子身上该有的那股精气神。而一个没有精气神的孩子,自然看不见半点阳光,与好运也就绝缘了。每个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。父母若放任自己失控的行为,大肆吸食孩子的能量,借走孩子的运气,孩子的成长往往会特别艰难。心理咨询师陈瑜就曾访谈过一个叫照澜的女孩,她从小乖巧懂事,成绩优异,是很多人口中的“别人家孩子”。可优秀如她,却直言自己是个“空心人”,每天活着如行尸走肉,没兴趣,没动力,没感受。被问起“世上有没有让你留恋的东西”时,她脱口而出:“没有。”“要是哪一天死了就好了。”陈瑜在一番细聊后发现:女孩之所以消极厌世,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,能量早已被父母一点点抽空。她父母都是情绪不稳定的人,动不动就开始对着她咆哮、指责,她每天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察言观色,讨好父母;父母还喜欢否定她,哪怕她表现得再好,父母也要故意说一些打击话让她感到挫败;不仅如此,父母也经常当着她的面吵架,迁怒于她,让她觉得透不过气来。父母的负能量,就像一个黑洞一样,不断吞噬、消耗她的能量,让原本自信开朗的她,再也没有了活力,没有了生气。一个孩子的能量状态,就是他的生命状态。低能量状态的孩子,就像电量不足的手机,根本没有多余的心力去维持日常的精神和体力活动。美国心理学家大卫·霍金斯就曾有一项长达30年的研究发现: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较低的能量层级之中,就会导致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。投射到孩子身上,就会出现抑郁、焦虑、冷淡、颓废等现象。想起从小就被迫成为妈妈失败人生拯救者的知乎网友@小A,她说:“只要和妈妈说完话,我就觉得身体被掏空了,心情也沉到了谷底。”她的妈妈,自从离婚后,就不断地跟她抱怨爸爸的不是,跟她诉说自己独自养育孩子的艰辛,以及挣钱的不容易。还不到10岁的她,不得不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宽慰父母,试图把妈妈从负面情绪中解救出来。所以,她从不敢惹事,不敢任性,只能努力学习,讨妈妈开心。可到底还是个孩子,她根本承接不住那些重重的,妈妈自己都无法消化的负能量。日积月累下,她逐渐也变得消极厌世,觉得自己毫无价值,对未来不再抱有希望。严重时,还想过自杀。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地方莫过于此。父母不仅不能提供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营养,反而不断汲取孩子的生命力,逼迫着孩子成为父母的能量来源。硬是把本该积极、阳光、向上的孩子,拉到和自己一样的处境中,让他的一生被黑暗笼罩,被不幸吞噬。我相信每一个做父母的,都无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茁壮成长。但父母若是内核不稳,再多的教育也是徒劳的。守好自己的能量场,自我蓄能,为孩子赋能,父母才能给孩子带去积极的影响,为孩子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绘本《可以不去工作在家陪我吗》中,就有一段很温暖的对话。孩子问:“妈妈,你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为我吗?”妈妈回答:“不是的,宝贝。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是辛苦的,不论谁做都会辛苦。就像柠檬是酸的,不论谁咬一口,都会觉得酸。”不可否认,成年人的世界,总是充满了疲惫、压力、无奈,负重之下,家长们偶尔表现出各种情绪,都是可以理解的。但再难,也请不要将负能量倾泻在孩子身上。还记得电影《幸福来敲门》中的黑人爸爸克里斯吗?他即便接连遭遇事业失败,妻子离去,被房东赶出门,他在儿子面前也始终保持笑脸。甚至,当他窘迫到只能带儿子在地铁公共厕所过夜时,他也不想让儿子难过,他把厕所比作山洞,告诉儿子这是为了躲避恐龙。直到儿子沉沉睡去,他才敢释放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。他不抱怨,是因为他知道,这是他人生的课题,并不需要孩子来背负。他不诉苦,是因为他明白,情绪只能传染情绪,根本无助于改变困境。学会隔离坏情绪,就是守好自己的能量场。闺蜜林雪曾多次跟我说,她不是一个好妈妈。她心情不好,不想做饭时,就会带儿子出去随便吃一顿。她带孩子累了想休息时,就会把儿子放到奶奶家,自己一个人去逛街,看电影,做SPA,享受独处的时光。后面,更是因为全职带娃太苦,逃回了职场。显然,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,但她却因为自身能量高,情绪稳定,跟儿子处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:“先有能量后有爱,爱才会变成营养。”父母只有先关注自己,治愈自己,时常为自己充电,才不会在一地鸡毛的平凡日子中自我损耗。更不会通过贬损孩子,吸食孩子的能量来满足自我的需求。先安顿好自己的内心,就是自我蓄能。网上有个很火的视频。男孩在某道题上翻了船,连续做了13遍都没算对,最终在第14遍答对了。妈妈连忙肯定道:“第14遍,不得了,你终于做对了!”紧接着,妈妈又兴奋地告诉家人,男孩做对题了。被表扬的男孩,嘴角上扬,眼里闪光,满是骄傲。评论区网友说,孩子愿意做14遍题,已经超过大多数孩子了。是啊,他一遍又一遍地做题,没有灰心,没有气馁,是因为身边有妈妈一直在给他力量。这个妈妈,其实就是2年前爆火的“烤地瓜男孩”的妈妈。当时,男孩和妈妈在探讨自己长大后的规划。他说,“如果我将来考上清华或北大呢?”妈妈笑着回答:“那妈妈就很为你骄傲呀!”“那我烤上地瓜呢?”“如果你把地瓜烤得又香又软,又甜又美味的话,我觉得也是可以的,也会为你骄傲的。”孩子能量满满,阳光向上,是因为背后有父母做他强劲的加油站。所以,教育孩子,不要用你的能量去担心,去否定,去打击,而是用你的能量去相信,去鼓励,去显化。给孩子传递积极的一面,就是给孩子赋能。作家刘娜曾经在文章中写道:“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,但我们已不是第一天当父母。我们可以一段时间总犯错,总是做得不够好,但我们不能一辈子活在恶性循环中,反复伤害孩子。”成长不易,无论如何,请不要把家当成情绪的“垃圾场”,让孩子活在“垃圾堆”里。父母对孩子的意义,不该是消耗,而是滋养。管好自己,为孩子赋能,孩子才能守住好运,收获想要的人生。点个赞吧,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,越活越好运。